言论┃留学青年勇担当 百尺竿头更进步
发布时间:2021年05月06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总书记话语谆谆、嘱托殷殷,既是指引广大青年激流勇进、不懈奋斗的伟大号令,也为广大青年留学人员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力量,继承弘扬留学报国光荣传统
历史总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砥砺前行的力量。今年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回顾建党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在这令人肃然起敬的英雄谱系中,也包括大批优秀留学人员,他们的留学活动广泛而深刻地改变和影响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一批先进的留学人员分别从俄国、日本、欧洲三个不同渠道引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先进思想特别是共产主义学说的深刻影响下,1919年,中国大地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个重大事件。1920年,留日海归陈望道翻译出中国第一版《共产党宣言》;1921年参加中共一大的13人中有7位是留学人员;1923年,《新青年》刊载了瞿秋白翻译的《国际歌》……先进的留学青年们坚信“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参与了几乎所有早期共产主义组织的筹建,并成为中国共产党初创时期的党员及领导人物。例如,以陈独秀、李大钊、李达、李汉俊、董必武、林伯渠、彭湃为代表的留日生,俄国培养的瞿秋白、罗亦农、王一飞、刘少奇、任弼时等革命骨干,旅欧勤工俭学的周恩来、朱德、邓小平、陈毅、聂荣臻、蔡和森、赵世炎、李维汉、李富春、向警予等。后来,莫斯科中山大学建立,我党又选派张闻天、王稼祥、乌兰夫、伍修权、杨尚昆、秦邦宪、叶剑英等人赴苏学习。归国留学生不仅在中共早期领导层中占有四分之三,而且相当一部分人长期担任党政军要职。
1937年抗战爆发,大批海外青年几经辗转到延安参加革命。为联系和团结这些抗战青年,党在延安成立海外工作领导小组,1941年改组为海外工作委员会,主要负责联系和团结回国参加革命的青年留学人员。此间,也派送了大批青少年学生去苏联接受培养,并积极投身到苏联卫国战争。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党和政府号召留学人员归国投身百废待兴的社会主义建设。当时美国政府为了遏制红色中国,对那些掌握了专业知识与技术的中国留学生和科技人员采取了阻挠及限制离境的措施,使得留学人员归国受阻。当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设立了“办理留学生回国事务委员会”,专门给海外游子回国提供服务,帮助大批海外游子冲破重重险阻回到祖国怀抱。1952年,欧美同学会在北京市民政局注册登记,成为新中国专门从事留学人员工作的社团组织。截至1957年底,共有3000余名侨居海外的科学家回国工作,其中包括著名学者华罗庚、钱学森、李四光、邓稼先等。这些民族精英归国后,许多人成为我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一些学科的开创者、奠基人或领军人物,为我国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取得了以“两弹一星”、多复变函数论、陆相成油理论、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大型电子计算机等为标志的杰出成就。在1999年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23人中,留学回国的科学家就有21名。
建国初期,由于西方实行全面封锁,中国只能向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派遣留学生和进修生。据统计,经教育部(高教部)选派,1950—1965年共向苏联、东欧、朝鲜与古巴等29个国家派出留学生10698人,加上因参与援建项目而派出的6000多名技术实习生,总共派出17000多人。这一代留学人员全部归国,为新中国在较短时间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作出了卓越贡献,有的则步入政界,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
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为了培养现代化建设的紧缺人才,1978年6月,16岁就留法勤工俭学的邓小平视察清华大学,果决地作出了向西方大规模派遣中国留学生的重要指示“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8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增选出国留学生的通知》,明确1978年派遣留学生名额陡增至3000人。当年12月52名中国学者前往美国。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派遣的第一批赴美公派留学人员。1984年12月,国家又出台《关于自费出国留学的暂行规定》,允许任何公民个人凡通过正当和合法手续取得外汇资助或国外奖学金,且办好入学许可者,均可自费留学,由此自费出国逐渐发展成为留学主流。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留学大潮波澜壮阔,盛况空前,规模全球第一。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高度评价的那样:“近代以来,我国大批留学人员负笈求学的足迹,记录着中华儿女追寻民族复兴的梦想,伴随着我国从封闭到开放、从落后到富强的伟大历史性跨越。”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从党的百年奋斗史诗中,人们可以看出,一代又一代留学人员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为中华民族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建树了卓越功勋。
二、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创新创业新时代
广大留学人员有强烈爱国情怀,有开阔国际视野,在发达国家勤奋钻研得风气之先,学有专精,藏器于身,再通过各种方式向祖国输入先进技术、现代观念、优秀文化,施展才华创新创业,凸显了留学人员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崇高价值,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智慧财富和强大人才支撑。
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按照“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的方针,“把做好留学人员工作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任务,使留学人员回到祖国有用武之地,留在国外有报国之门”。2015年5月,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指出:“留学人员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统战工作新的着力点。”2017年6月,习近平对留学人员楷模黄大年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2020年3月23日,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习近平与英国首相通电话时,希望英方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维护好中国公民特别是留学生的健康安全和正当权益,充分表现了大国领袖对留学人员的深情牵挂。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我国不断加大对留学人员特别是海外高层次人才“鼓励回国”的工作力度,形成了蔚为壮观的人才回流大潮。据统计,从1978年到2019年,我国留学规模累计达到650多万人,归国留学人员达420多万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归国留学人员占改革开放后“海归”总数的70%以上。
风物长宜放眼量,青春作伴好还乡。当代留学人员不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生力量,也是“高精尖缺”人才的重要来源和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以老一辈为楷模,继承和弘扬留学报国的光荣传统,牢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归国后,充分运用在发达国家掌握的先进科技文化知识进行创新创造,在高温超导、中微子物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纳米科技、干细胞研究、人类基因组测序等基础科学领域获得重要突破,在高性能计算机、三峡工程、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移动通信、量子通讯、北斗导航、载人深潜、高速铁路、航空母舰、大飞机制造、盾构施工、生物制药等工程技术领域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在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上填补了许多国内空白,实现了一系列原创性理论和实验突破,推出了一批“中国创造”“中国设计”,大大缩小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开创了“跟跑、并跑、领跑”并存的局面。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广大留学人员在各条战线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无私付出,爱国奉献,在读留学人员通过各种渠道向国内捐赠抗疫物资,许多归国留学人员担负起一线抗疫、科研攻关领军领队重任,大量海归创业者积极开发高科技检测技术设备……书写了留学报国、爱我中华的新篇章。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生动实践证明,广大留学人员不愧为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不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生力量,为当代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壮大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作出了独特贡献。
三、广大留学人员要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临重大突破,大国之间战略博弈、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和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导致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加大,深刻改变国家间比较优势和发展优势,国际分工格局面临系统性调整,治理体系重塑、经济再平衡趋势明显,国际经贸规则将要重构。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征程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应对,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明确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提出“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的重大发展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一方面需要不断自力更生,大力改革创新,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另一方面需要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依托国内经济循环体系的主导力量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共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由此可见,构建高质量新发展格局,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扩大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为广大留学人员拓展了更加广阔的用武之地。广大留学人员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教诲,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一是自觉坚持党的领导,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人民一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青年留学人员中的绝大部分都在国内接受过基础教育或本科教育,在成长过程中享有国内优越的生活和学习条件,具有天然的爱国主义情愫。留学人员经过今昔对比、中西对比,从西方之乱和中国之治中能够深刻认识到,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人民求独立、求解放、求幸福的历史选择,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定海神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在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下,中华民族发生了由近代不断衰落的悲惨境遇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历史巨变,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留学人员无论身处何时何地何种条件,都应始终不渝地听党话、跟党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二是弘扬留学报国传统,为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近代以来,留学运动之所以浪潮澎湃,一代一代青年学子之所以前赴后继,负笈海外上下求索,其初心和使命就是留学报国,其主题和目标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代表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中华民族最大同心圆,是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最大公约数。广大青年留学人员要继承和弘扬留学报国的光荣传统,响应国家和民族的召唤,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钱学森、邓稼先、黄大年等杰出人物为榜样,心有大我,至诚报国,努力使自己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让青春之光闪耀在为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道路上。三是找准贡献聪明才智的着力点,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青年兴则民族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留学人员经过出国淬砺深造,大多学贯中西,有的甚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从业领域集中在人工智能、云服务、大数据、智能制造、新能源、生物制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中国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制高点作用非凡。广大青年留学人员要不负民族重托,国家厚望,勤奋探索,努力用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和先进科学文化知识丰富自己。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要根据自身的专业特长,找准贡献聪明才智的切入点、着力点,脚踏实地,强化原始创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自觉把学到的本领毫无保留地奉献给祖国和人民,把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青春之我建设青春之国。四是发挥融通中外的优势,担当文化交流互鉴的光荣使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深刻洞察人类前途命运与时代发展大势,创造性地作出了“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擘画。青年留学人员经过跨国学习,兼收并蓄,增强了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国际人脉资源。广大青年留学人员在“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大有用武之地,也必将大有作为,特别是针对西方逆全球化思潮持续蔓延,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的复杂形势,要充分发挥自己融通中外、擅长跨文化交流、海外人脉资源丰厚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担当起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强化中外多边交流的民间外交家和友好使者,“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为破除反华势力的图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竭诚尽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陶庆华,系北京市人大常委、北京市侨联副主席)
北京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版权所有
侨联概况
我要投稿
我要咨询